为了提高欧洲中小学的基本技能教育水平,欧盟委员会教育与文化理事会委托丹麦理工学院对三大国际教育评估项目(PISA、TIMSS 和PIRLS)的结果进行了研究。由Jens Henrik Haahr领衔的研究小组分析了教育体制、学生社会经济背景、学校情况以及学生个体特征等四大方面因素对学生基本技能教育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中小学基本技能教育的建议。 该研究的出发点来自欧盟的“里斯本战略”,即国家的教育体制应该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数学、阅读与科学三大基础学科上取得尽可能好的成绩;成绩最差学生的平均水平应得到提高。以下是这份研究报告的结论概要。
一,教育体制与学生基本技能水平 学生的基本技能水平,在一国之内表现出的差异大于在国家间表现出的差异 像PISA这样的国际调查受到了各国媒体和政策制定者的高度关注,焦点都集中在各国学生的平均成绩排名上。但分析显示,学生的基本技能水平在一国内表现出的差异,远远高于国家间的差异。从对学生基本技能水平的影响力大小来看,国家因素只占十分之一,其余十分之九来自国内因素,即教育体制、课程、学校以及学生个体等。这个结果在2000年和2003年的PISA,1995年、1999年和2003年的TIMSS中都得到了证实。 政策建议: 政策制定者应该重点关注国内的校际差异和不同群体学生间的差异,不应该被国家之间的比较分散注意力。 平等与质量可以兼得 分析显示,在一国之内可以实现学生阅读、数学和科学成绩的高度均衡,同时整体水平不受影响。 一些成绩分化较小的国家,同时也是学生平均成绩较高的国家。将重点放在成绩较差的学生群体,消除成绩的两极分化现象,看来是提高学生基本技能整体水平的有效策略。 政策建议: 政策制定者应该致力于提高学生基本技能的平均水平,把重点放在成绩较差的学生身上,力争减小学生成绩的两极分化。 对学生进行分流会加大两极分化,而非带来平均水平的提高 PISA的数据显示,学校系统的制度性差异程度(按成绩对学生进行分流,或让差生留级等)与学生平均成绩之间在统计上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与学生成绩的两极分化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 这意味着,制度性差异程度的加强(过早地对学生进行分流,或让更多学生留级等)不能作为提高学生平均成绩的可靠手段,最有可能的结果是学生两极分化现象更加严重,差生越来越差,能力强的学生越来越强。 制度性差异程度的增大,意味着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对其学习成绩的影响更大 PISA的统计数据显示,不同类别的学校及教育课程的数量, 与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对其学习成绩的影响成正相关。也就是说,对学生进行按成绩分流越早,分流学生越多,学生的学习成绩受其社会经济背景的影响就越大。 随着分流制的更多使用,教育系统内的制度性差异的增大,一国教育适应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学习机会的能力便逐渐变弱。 政策建议: 荷兰、奥地利、德国、比利时、卢森堡、匈牙利、捷克以及斯洛伐克等国普遍使用分流制,以及其他把学生分成不同类别的做法。这些国家的政策制定者应该思考,是否在建立一个有教无类的教育制度方面还有潜力可挖。 实施分流制使优秀教师帮助差生的可能性减弱 2003年的PISA报告显示,那些在教育系统中存在较大程度的制度性差异的国家,大多数也是学生获得教师支持较少的国家。 奥地利、德国、荷兰、捷克、斯洛伐克以及卢森堡等国是学校系统分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在这些国家中,几乎没有学生反映他们的数学教师在大多数或每节课上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感兴趣。类似地,几乎没有学生反映教师在大多数或每节课上为他们提供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或为他们提供了学习上的帮助。 政策建议: 奥地利、德国、荷兰、捷克、斯洛伐克以及卢森堡等国的政策制定者应该思考,是否为最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教师支持。情况似乎是,在促进机会公平,以及提高学校系统效率方面,这些国家还有潜力可挖,重点是为那些社会经济背景不佳的学生采取扶助措施。 教育制度的竞争性将由个体为之付出代价 分析显示,竞争性较强的国家教育体制(如普遍使用入学考试来选拔学生)可能会带来学生较高的基本技能水平。但是,在竞争性较强的教育体制中(如中国香港、中国、日本、韩国等),学生表现出的焦虑水平高于平均值,内部动机(对某学科的兴趣和喜爱)较低,对学校的归属感也比较低,且对学校为他们做好成人生活准备的能力持负面评价。 这意味着,尽管较强的竞争性可能会在学习成绩上带来收益,但在学生的动机和心理健康方面却会付出代价。这些代价从长远来看会有一些不可预见的负面影响,如对学生的终身学习。 政策建议: 政策制定者应该认识到,教育体制内学生间竞争性的增强,伴随着他们为之付出的代价。 对私立学校依赖的加强应谨慎 中小学教育主要是一种公共事业。在有可比数据的20个OECD国家中,私人投入占中小学教育经费的比例超过10%的只有6个国家,没有1个国家超过了20%。而且,私立学校的种类千差万别,既有从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来讲非常精英的私立学校,也有招收特色生源的学校,或是建立在某一特定教育理念或宗教信仰基础上的学校。 在有关教育的公共讨论中,经常能够听到给予私立学校更突出地位的声音。2003年的PISA报告显示,私立学校学生在PISA考试中的成绩往往好于公立学校学生,但原因来自生源的社会经济背景差异。如果排除这个因素,私立学校学生和公立学校学生之间的成绩差异很大程度上便消失了。 在另一方面,2000年的PISA报告显示,非私人投资但由私人经营的学校,学生成绩优于公立学校学生。在排除生源因素后,这个结论也仍然有效。 由此看来,如果学校由私人经营,但同时又主要由公共经费投资,这将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这个结论同学校的自主权与学生学习成绩成正相关的观察一致。 政策建议: 政策制定者在实施学校系统私有化政策时应该小心谨慎,它对学生学习成绩有何影响,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证据。 PISA报告有证据显示,私人经营与公共经费投入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政策制定者在考虑促进学校私有化时应该对此引起重视。
来源:中国教师报
|